走进水木清华 聆听大师心声 参加清华大学女干部研修班培训有感
发布时间: 2012-11-15 来源: 本站
10月,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四川省女干部领导力提升研修班培训学习。学习已经结束,但清华的历史、秀丽的景观,芬芳的气息,严谨的校风、名师的风采已经深植于我的灵魂深处,清华人秉持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爱国奉献、追求卓越、行胜于言”的校风,让我不由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见证历史 肩负责任
清华大学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用赔款建立的学校固然耻辱,但清华知耻而后勇,时刻被深刻的耻辱感所激励鞭策,1912年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8月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以求中华民族在学术上之独立发展,而完成建设新中国之使命为宗旨。”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因植根于20世纪的中国,从建校之初就燃起了清华人发愤图强、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之后,这种拼搏向上的务实作风与自我完善精神更成为今天清华最顽强的生命力,成为标志性的精髓、薪火相传,由此开创出灿烂辉煌的历史。
学风严谨 行胜于言
当走出首都机场的那一刻,清楚地看到了校车接站牌上“清华大学-研修班学员”几个大字,北京的交通十分拥堵,驾驶员却不急不燥,到宾馆已经是晚上9点了,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与工作人员还在收集学员照片,发放学习资料袋,耐心的等待即将到达的学员,提醒我们第二天一早要注意的事情。资料袋及内装的学员手册、校园地图、授课讲义、笔记本等均刻有“清华大学”字样,手册内容详实细致,一目了然。校车每天6趟准点准时接送,每位授课教授都备有讲义和幻灯片,提前在讲台静待学员落座。
妙语连珠 发人深省
教授们上课的风格各异、语调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都是知识渊博、紧跟时代、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他们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他们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孝道精神极富感染力和引导力。侯景新教授讲儒家、道家、法家及《周易》的管理思想,做大事就要从小事做起,少年立志,中年有所信仰,当有大作为,人不诚者,为人所不耻,难以近众,则管理也就无从谈起;李虹教授讲心态调试,忘我的投入,投入的做事,按自己的步调走好自己的路,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心理调适需要意志力,需要心平气和的去面对每一天的生活、工作;姜平教授讲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更是一语中敌,原因分析为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改革创新已进入到深水区,摸不到石头了,必须夯实基层基础,依法办事,上下一致;中国第一位持证演说家李真顺的语言更是妙趣横生,充满艺术,他说美好、成功、幸福的人生从良好的沟通开始,要学会对话而非对抗,生活求真、与人为善、艺术求美,谁强谁弱、谁贫谁富,一切都在变化中。江英导师讲毛泽东主席的领导艺术启迪我们,带动干部,推动执行力,看问题、出主意要客观冷静,说话要有鼓动性,用目标去引导队伍,要讲究方式方法,求同存异,什么都看不惯,疲惫的不只是双眼。
清芳挺秀 华夏增辉
清华校园简洁古朴的学院建筑晖映着严谨务实的校风,红白相间的大面积墙体镶嵌着狭长的窗户,给人以挺拔俊朗,振奋向上之感。各个时期的建筑极具特色,富于变化,既渗透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散发着浓郁的异域情调,又浓缩了中国古今建筑的特点、庄严气派。校园东部的世纪林、西部的近春园里到处绿树成荫,随处可见清华学子捐建的雕塑、亭、碑、塔、桥、池、石,点滴之间,流露出清华人对母校的感情,渗透着清华人对母校的热爱。近春湖畔、“荷塘月色”、清华园的山水厅台间流露出皇家园林气息,让人留恋往返,充满别样的温馨。
清华之行是有幸的,将促使我带着感激之情不断学习前行,努力完善提升自我,自觉散发清华芬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赵锦华)